结性心动过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反复搏动1 [复制链接]

1#

激动沿房室结的环路折返引起的一次或两次心搏,称为反复搏动(reciprocalbeat)。

根据引起反复搏动的起源点所在心脏部位不同,分为窦性、房性、交界性与室性反复搏动4种类型。

窦性反复搏动

窦性激动在房室结折返一次或两次形成的心搏,称为窦性反复搏动。

窦性激动沿房室结一条径路前传心室,另一条径路逆传心房,心搏排列组合是窦性P波-窦性QRS波群-逆行P-(图97~图99)。

窦性激动突然改由慢径路下传心室,窦性PR间期突然明显延长,文氏型心房回波,表现为PR间期逐搏延长,直至出现心房回波,即窦性反复搏动未下传心室。逆行P-波在I、aVL、V4-V6导联直立11、IIIavF联倒置。

窦性反复搏动的QRS-T波形正常;部分伴束支传导阻滞及分支阻滞图形。

窦性激动沿房室结一条径路下传至房室结下部时,受阻于该部或希氏束内。但激动仍可通过下部的共同通道沿着另一径路逆传至心房。心电图表现为窦性P波-逆行P-波序列,两个心房波之间无窦性QRS-T波群(图99)。

各类反复搏动的共同机制是折返部位都在房室结,是一种大折返现象

1、折返环路

房室结存在解剖学纵向分离或功能上的双径路所构成的折返环路,是产生反复搏动的解剖学或电生理学基础。双径路不应期不一致,传导速度也不相同。通常一条为快径路,电生理特点是传导速度较快,但不应期较长;另一条径路传导速度较慢;而不应期较短。适时的窦性激动下传受阻于快径路,循慢径路前传心室,再经快径路逆行折返回心房,完成一次折返,形成单次窦性反复搏动。若折返两次,产生成对的窦性反复搏动。快径路与慢径路均缺乏持续前传或逆传能力,是反复搏动自行终止的原因。

2、单向阻滞

快径路或慢径路内一旦发生前向性单向阻滞,即可为激动折返又创造了条件。单向阻滞的电生理基础是递减性传导。窦性、房性或交界性激动在某一径路内传导性能逐渐降低,动作电位0相振幅减小,直至不能诱发动作电位,出现传导中断,激动改由另一径路下传心室,在房室结下端的共径内又沿单向阻滞侧的径路逆行上传,该条径路不应期已经过去,可再次激动心房,产生窦性反复搏动。

3、折返周期逐渐缩短或延长

反复搏动常能自行终止,还与折返周期逐渐缩短有关折返周期短于激动折返前方的传导组织的不应期时,激动折返终止。

4、足够长的折返时间

发生于房室结内的折返现象,属于大折返范围,必需有足够长的折返时间。目前广泛开展的射频消融术终止房室结折返性心律失常的机制,就是使房室结双径路中的一条径路,通常是对慢径路造成不可逆性损害,使其丧失传导性,终止激动折返现象。

窦性反复搏动的发生,患者存在着房室结双径路。它可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