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束支折返性室速常见于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如扩张型心肌病、缺血性心脏病和瓣膜性心脏病等,心脏结构正常者很少出现束支折返性室速。迄今对于不伴器质性心脏病的束支折返性室速的电生理特征尚无系统总结。
研究方法
自年1月至年11月,在20例被诊断为束支折返性室速的患者中,共有9例(平均年龄29.6岁)心脏结构正常者入选本研究。
研究结果
所有患者中,共诱发出1种右束支传导阻滞形态的室速和9种左束支传导阻滞形态的室速。在所有左束支阻滞形态的室速中,平均室速周长为.3±89.1ms,室速发作时H-V间期>窦律时{78(73-ms)vs.71(64.5-88ms),P=0.11}。
室速发作时H-RB间期略短于窦律时(P=0.14),但RB-V间期显著长于窦律{50(29.5-83ms)vs.30(8-51ms),P=0.}。6例接受三维标测患者的左心室电压标测结果均为正常,但希-浦系统仍有前向或逆向缓慢传导现象。5例患者记录到浦肯野纤维相关的室速(1.0±1.3种)。对于窦律呈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和1例窦律呈窄QRS波且合并持续性浦肯野纤维相关室速的患者,消融靶点为左束支的远端,其他患者均采取了消融右束支的策略。
平均随访31.4月,1例患者仍然有频发室早,另1例患者有新发的室速。
图1.一例患者的标测结果和消融靶点图
A:AH=ms,HV=80ms,H-RB=50ms,RB-V=30ms;B:心动过速下标测显示左后分支与左束支之间存在逆向缓慢传导现象。
图1续.一例患者的标测结果和消融靶点图
C:左束支消融靶点图(LBB-V=ms),放电10秒内心动过速终止;D:消融靶点的X线影像图(RAO30°和左前斜40°);E:钆增强MRI检查未发现心肌疤痕区。
研究结论
在心脏结构正常的年轻患者中,如果存在广泛的希–浦系统病变,亦可发生束支折返性室速。对于消融前窦律下即存在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在左束支分为左前分支、左后分支的分叉处消融有效且可尽量保留残余的房室传导功能,但术后密切的随访是必要的。
(中医院吴灵敏编译)
参考文献:
1.ChenH,ShiL,YangB,JuW,ZhangF,YangG,GuK,LiM,CaoK,OuyangF,ChenM.Electrophysi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BundleBranchReentryVentricularTachycardiainPatientsWithoutStructuralHeartDisease.CircArrhythmElectrophysiol;11(7):e.
本研医院陈明龙团队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CCAS心律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